时间: 2025-04-26 03:0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9:03
成语“眼花缭乱”字面意思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花样繁多,令人眼花”。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因为事物过于繁多或复杂而使人感到眼花缭乱,难以分辨或选择。通常用来形容景象绚丽、繁杂,或者信息量过大,让人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一词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形容繁多的事物或景象。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其作品中描绘的繁华景象,常常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常用的成语,表达一种因过多选择而感到困惑的状态。
“眼花缭乱”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面临的信息量日益增加,常常会感到“眼花缭乱”。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商业消费场景,也适用于信息传播、网络社交等多种现代生活场景。它反映了现代人对选择和信息过载的普遍感受。
“眼花缭乱”常常带给人一种混乱和无所适从的感受,尤其在面对多种选择时。这种情绪的共鸣使得人们在讨论选择和决策时更容易引起共鸣,表达出一种对复杂事务的无奈。
在一次购物经历中,我曾在一家饰品店看到数不胜数的商品,琳琅满目,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眼花缭乱”的含义,心中涌起了选择的烦恼。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描写: “走进那家古董店,琳琅满目的宝物让我眼花缭乱,古老的瓷器、闪闪发光的金器,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可是,在如此纷繁的选择中,我却感到了一丝迷茫,究竟哪一件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向往?”
在英语中,可以用“dazzling”或“mind-boggl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词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样能传达出因事物繁多而感到困惑的情绪。不同文化中对这一现象的表达,虽然用词不同,但所传达的感觉相似,反映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的普遍心理。
通过对“眼花缭乱”这个成语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其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这种困惑和选择的难度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中不仅能够生动地表达复杂情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性。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儒林外史》第十回:“那人见了这般光景,不觉眼花缭乱。”
《金瓶梅》第十五回:“西门庆见了这般光景,不觉眼花缭乱。”
《西游记》第二十回:“行者见了,心中眼花缭乱。”
《水浒传》第二十回:“那汉子见了许多好汉,心中正自眼花缭乱。”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见了这般光景,不觉眼花缭乱。”
其余这些国王,除了我们到过的,内中许多奇形怪状,小弟看来看去,只觉~,辨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