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5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7:04
“世界大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世界的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人类能够和谐共处,没有战争和冲突,人人平等,互相理解与帮助。
“世界大同”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景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世界大同”,强调人们的共同利益和和谐共处。
“世界大同”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政治宣言等场合,表达对和平、和谐社会的向往。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理想的状态或目标,如在讨论国际关系、全球化等话题时。
同义成语:和谐共处、天下大治、风调雨顺
反义成语:纷争四起、各自为政、敌对冲突
“世界大同”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哲学意义,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这一成语的意义愈加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和平与合作的渴望。
“世界大同”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的感觉,激励人们追求和谐、团结的未来。它使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和平、友谊和合作的故事,帮助塑造了我对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思考。
在我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世界大同”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合作,这让我感受到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
在一个关于未来的短篇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被“世界大同”理念引导的城市,居民们共享资源,相互信任,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出人类共同努力创造理想生活的美好画面。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理念可以用“global harmony”或“world peace”来表达。这些表达也强调了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尽管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上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对“世界大同”的全面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的追求,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的期望,激励着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关注和传播和平与合作的理念。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