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52:53
“衣不布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衣服没有覆盖身体”。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衣衫褴褛、生活贫困,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穿着得体,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礼记·曲礼上》,原文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在古代社会,衣服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穿着得体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因此,成语“衣不布体”不仅仅是对衣着的描述,也隐含了对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评判。
“衣不布体”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以广泛。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衣着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成语“衣不布体”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社会对贫困和财富的不同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社会不公或贫富差距进行讨论时,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衣不布体”常常带有一种悲凉与无奈的情感,令人联想到社会中被忽视的角落和那些生活困顿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思考社会责任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衣衫褴褛,坐在街角乞讨。看到他那种“衣不布体”的状态,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同情与无奈。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我生活得比较好,但社会中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衣不布体”融入情感的表达:
街角孤影衣不布,
风中叹息泪如雨。
何时温暖回人间,
愿送一缕爱与光。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down and out”或“dressed in rags”都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描述生活贫困或衣着不整的状态。这表明不同文化中都有对贫困和生活困境的关注。
通过对“衣不布体”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传达情感和社会现象的重要媒介。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促使我关注社会问题,并激励我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帮助他人。
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无充肠,幼学三年不蒙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