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52:51
“衣不蔽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衣服无法遮盖身体”,引申义为衣衫褴褛,形容人们生活贫困、衣着简陋,常用来描述社会底层的困境或窘迫的生活状态。
该成语源自《礼记·礼运》,文中提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主要描绘的是生活极端困苦的状况。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用以反映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衣不蔽体”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衣不蔽体”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贫困的同情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保障、扶贫政策等议题时,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该成语常引发人们对社会不公和底层生活的同情,带来一种悲伤和反思的情感,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帮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
在我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位流浪者,衣不蔽体,坐在街头乞讨。这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冷漠,激励我参与志愿服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街角孤影,衣不蔽体,
寒风凛冽,心更孤寂。
愿有善心,送暖入怀,
共筑人间,温情满溢。
在英语中,可以用“barely clothed”或“ragg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它们的使用场合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贫困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主题。
通过对“衣不蔽体”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描述贫困的方式,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关注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妻子衣不蔽体,每日求丐得百钱,仅能菜粥度日。
~、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