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1:53
成语“志同气合”由“志”、“同”、“气”、“合”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志向相同,气息相合”。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志向、理想相同的人在一起,心灵相通,情感和思想上有很好的默契。这常用来形容朋友、伙伴之间的关系。
“志同气合”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原文是“志同气合,便可相知”。在这里,诸葛亮强调了志向相同的人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这为后来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志同道合的重视。
“志同气合”可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志同气合”强调友情和团结的价值观。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与共同目标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团队合作、社交活动中,强调志同道合的重要性。
“志同气合”带给我一种温暖的情感联想,它让我想到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这样的关系使人感到安心与支持,在生活中,能有志同气合的伙伴是一种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志愿活动,遇到了许多志同气合的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让我们在活动中配合得非常默契,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志同气合”的深刻含义。
在一次聚会上,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志同气合共此生,
携手并肩向前行。
山高水长情更深,
岁月流转心相印。
这首诗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追求的理想。
在英语中,有类似“like-minded”或“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的表达。这些短语也强调志同道合的关系,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更侧重于个体选择相似的社交圈,而非强调内心的深层次共鸣。
通过对“志同气合”的学,我深入理解了志向相同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增强人际关系,也能促进合作与创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使我的沟通更具深度和情感。
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宋史·岳飞传》:“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士卒皆感泣。”
《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及逖为豫州刺史,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
《后汉书·王允传》:“允与卓志同气合,遂为腹心。”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