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2:42
“兴词构讼”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兴词”意为兴起、发起辩论或争论,而“构讼”则是指构建诉讼或纠纷。字面意思即为“引起争论,制造诉讼”,基本含义是指因言辞引发争论或诉讼,常用来形容因言辞不当或恶意挑拨而导致的争执。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与古代法律和诉讼文化有关。在古代,言辞能力被视为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技能,许多历史典故中都涉及通过口才引发争议或诉讼的情节。成语可能是对这种现象的总结和概括。
“兴词构讼”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被视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善于表达的人往往能在社会中获得较高的地位。然而,言辞的力量也可能引发误解与争执,因此“兴词构讼”反映了言辞在社会交往中的双刃剑特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该成语的适用性更加广泛,强调了在公开场合中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兴词构讼”给人一种紧张和对立的感觉,联想到争论、辩论等场景。它提醒人们注意言辞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敏感话题上,容易引发误解或冲突。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沟通时更加谨慎,尤其是在讨论复杂问题时。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由于我提出的某个观点引起了同事们的强烈反对,导致了“兴词构讼”的局面。我意识到,自己在表达时没有考虑到团队的敏感性,最终我选择暂时收回观点,避免了进一步的争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言辞若刀锋,兴词构讼生。
和气可生财,宁静似水清。
这几句表达了言辞的力量以及和谐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与“兴词构讼”相近的表达可以是“stirring up controversy”,同样强调因言辞引发争议。在不同文化中,对言辞的重视程度和可能引发的后果有所不同,反映出各自文化对沟通与冲突的看法。
通过对成语“兴词构讼”的分析,我认识到言辞的力量与风险。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沟通时要谨慎,尤其是在涉及复杂或敏感话题时,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误解。这个成语的学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上更加深思熟虑。
那麒麟村的居民,最好兴词构讼。
《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士大夫多以兴词构讼为荣,不知其害民之深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时人多以兴词构讼为事,以求名利。”
《清史稿·刑法志二》:“讼师多以兴词构讼为业,民多受其害。”
《明史·刑法志三》:“官吏多以兴词构讼为能事,百姓苦之。”
《宋史·刑法志一》:“民间有争讼,多兴词构讼,以求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