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0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7:13
成语“伺瑕导隙”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观察他人的缺点并引导他人利用这些缺点,基本含义是指在别人出现错误或缺点时,趁机加以利用或攻击。
“伺瑕导隙”出自《左传》,原文描述的是一种策略行为,强调了在对抗和竞争中,如何观察对手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利用。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常被用于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表明了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缺点的关注。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权谋和智略常常被视为重要的处世哲学。在历史上,许多谋略家和政治家都运用类似的策略进行斗争,因此“伺瑕导隙”反映了对人性弱点和社会竞争的深刻观察。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商业竞争和人际关系中。
“伺瑕导隙”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负面的,因为它强调了狡诈和利用他人弱点的行为。这样的行为通常会引发人们的警惕和反感,联想到不诚信和背叛的情感。
在生活中,我曾观察到同事之间存在这种情况。当某位同事在项目中出现失误时,其他同事趁机指责他,试图在上司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这使我意识到职场中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伺瑕导隙”融入到一首诗中:
伺瑕导隙人心险,
权谋暗涌似潮涌。
真情何以常难觅,
唯有虚情似水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capitalize on someone’s mistakes”,意指利用他人的错误。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人类对竞争的普遍关注,但在道德层面上,西方文化通常更加强调公平竞争,而非利用他人缺点。
对“伺瑕导隙”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在沟通和表达中,需谨慎使用此类成语。它不仅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复杂性,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更注重诚实和信任,而非狡诈和利用。通过学*此成语,我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也使我在面对竞争时更加理智和反思。
日本必欲取之者,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
《后汉书·袁绍传》:“伺瑕导隙,以相吞噬。”
《汉书·王莽传下》:“伺瑕导隙,以窥其衅。”
《史记·项羽本纪》:“伺瑕导隙,以图之。”
《战国策·齐策一》:“伺瑕导隙,以乘其弊。”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伺瑕导隙,以攻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