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1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9:30
成语“断简残编”由“断简”和“残编”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残缺的书简和未完成的文稿。引申义为指事情的不完整或只剩下零星残缺的部分,常用来形容资料、文献或作品的缺失和不完整,表示对某种事物的缺乏或不足。
“断简残编”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在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由于战乱、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遗失或残缺不全。在《南史》中,曾有提及文献的残缺,因而产生了对“断简”和“残编”的描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化遗产和书籍的珍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文献的保存被视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成语“断简残编”反映了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人们对知识、历史的敬畏。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文献保存的方式多样化,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依然至关重要。
成语“断简残编”引发了对历史遗失的惋惜,也让人联想到知识的传承与保护。从情感上来看,它可能给人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感觉,强调了人类对文化和历史的渴望与追求。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古籍的残缺版本,翻阅时总是感到可惜。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去研究、学更多的历史知识。
在一篇短诗中: “古卷残篇藏岁月, 断简残编诉离愁。 字里行间寻旧影, 一纸风华已难求。”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fragmentary”或“incomplete”,都传达了对缺失或不完整事物的描述。但“断简残编”特别强调了文化和历史的脆弱性与珍贵性,这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相同的表达。
通过对成语“断简残编”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对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在学和交流中,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珍视文化的积淀。
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某本乏财用,无多作述……至如残编落简,并入尘埃;赤轴青箱,多从灰烬。
《宋史·艺文志》:“宋兴,一洗五季之陋,右文稽古,彬彬日盛。朝廷大议,必援经以断。而学者亦以经术自任,虽有异论,不敢立异。至于治平、熙宁之间,士大夫论议蜂起,各持所见,而经术之盛,于斯为极。”
《旧唐书·经籍志》:“自汉室道衰,纪纲大坏,学者多以权术相尚,而仲尼之《春秋》,始得行于时。其后公羊、穀梁,各为训诂,然皆破碎大道,断简残编,不足以经世。”
《后汉书·班固传》:“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中虽有一二歌诀,亦不祥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