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7:44
成语“唇枪舌剑”字面意思是嘴唇如同枪炮,舌头如同剑,形象地描绘了激烈的口头争辩或争斗。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争论或辩论时,言辞尖锐、犀利,像武器一样互相攻击。
“唇枪舌剑”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但常被认为是出自古代文人的辩论与口舌之争。此成语的形象比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辩论文化,特别是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通过口才进行相互的辩驳与争论,形成了“唇枪舌剑”的氛围。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辩论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之间。唇枪舌剑常常与智慧、机智、口才相结合,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文化水平。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唇枪舌剑的现象愈发常见,人们在网络上通过言辞进行争论,展现出这一成语在当代的适用性。
“唇枪舌剑”带给我一种激烈、紧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数次的辩论与争论。在表达时,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恰当地使用言辞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经历中,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使用“唇枪舌剑”来形容参与者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不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使得讨论更加生动有趣。
在一次文学创作中,写道: “在那灯火阑珊的夜晚,书房里唇枪舌剑,似乎每一句话都能划破沉寂,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verbal sparring”,意指口头上的斗争。这种表达同样强调了口才和辩论的激烈,但更侧重于竞技性质。
通过对“唇枪舌剑”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在沟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认识到在表达观点时,适当的言辞可以有效传达情感与思想。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高了我在辩论与表达中的灵活性。
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
《聊斋志异·卷三·聂小倩》:“宁采臣与聂小倩唇枪舌剑,争论鬼神之事。”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两人在堂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水浒传》第七十回:“宋江与吴用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心中大怒,便与黛玉唇枪舌剑起来。”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二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日内瓦,话重说。换~,议倾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