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6:57
“摇唇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它形容人用嘴巴不停地说话,尤其是指说一些无关紧要或是危言耸听的话。基本含义上,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喋喋不休、喜欢长篇大论的人,或是指说话不负责任、缺乏实际内容的言辞。
“摇唇鼓舌”出自于《汉书·王莽传》,原文提到一些人因言辞浮夸而引起众人的注意。这个成语表达了对那些口才出众但内容空泛的人的一种讽刺或批评。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言论文化、辩论风气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言辞和实际内容之间关系的思考。
“摇唇鼓舌”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在文学中,作家可能用它来描绘某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政客。在日常对话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或同事的言语行为,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用它来批评对手的空洞言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许多文人和政治家都以辩论和演说能力见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言辞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言辞的真诚和实质内容。因此,“摇唇鼓舌”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适用性,尤其在对待政治、媒体等领域的言论时,提醒人们警惕空洞的言辞。
听到“摇唇鼓舌”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会议上发言却没有实际内容的人。它传达了一种无奈和厌倦的情感,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在我参加的一个团队会议上,有一位同事总是摇唇鼓舌,讲述他的一些想法,但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建议。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沟通不仅仅在于说得多,而更在于说得有深度和针对性。
在清晨的阳光下,咖啡馆中,几位顾客正在摇唇鼓舌,讨论着昨晚的比赛。热烈的讨论声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旁边静静坐着的画家,他的画布上,描绘的却是一个宁静的世界。
在英语中,与“摇唇鼓舌”相似的表达有“talking a lot without saying much”,这同样形容那些口才流利但内容空洞的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存在类似的表达,反映人们对言辞与内容之间关系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摇唇鼓舌”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力量与责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追求真实和有深度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言辞的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宋史·王钦若传》:“摇唇鼓舌,以惑圣听。”
《旧唐书·李义府传》:“摇唇鼓舌,变乱是非。”
《晋书·熊远传》:“摇唇鼓舌,擅行喜怒。”
《后汉书·宦者传论》:“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摇唇鼓舌,欲以倾赵。”
我正在这里指授进兵的方略,胆敢~,煽惑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