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1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6:18
成语“登山陟岭”字面意思是“登上山,攀上岭”,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攀登高山和岭峦,象征着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或理想。
“登山陟岭”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登高作赋,登山陟岭”,意在强调人们在追求理想和目标时,必须经历艰难险阻,象征着努力和奋斗的精神。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人对攀登高峰、追求卓越的尊重。
该成语在多个场景中都可以使用,包括:
在**文化中,山峰象征着高尚的理想与追求。成语“登山陟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奋斗和拼搏精神的敬重。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被广泛用于鼓励奋斗,激励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断努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攀登高峰时的勇气与坚持,也让人想到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与障碍。它激励着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时,遇到过极大的挑战。当时我感到很疲惫,但我想到“登山陟岭”,这让我重新振作,最终完成了比赛。这一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奋斗的意义。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登山陟岭志无穷,
风雨兼程步履雄。
高峰之上心自醉,
壮丽山河任我行。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climbing mountains”,它同样象征着克服困难和追求目标。然而,西方文化中常常强调个人奋斗的精神,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集体的努力与协作,这使得两者在使用场景和情感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通过对“登山陟岭”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努力与奋斗的成语,也是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象征。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提醒自己“登山陟岭”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宋史·隐逸传·林逋》:“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清史稿·文苑传·郑燮》:“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调潍县,有政声。为人疏宕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摄篆,风采焕然。值岁饥,倡捐廉俸,煮粥活民,全活无算。以忤大吏罢归。少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成一家,号‘六分半书’。间以画法行之。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慷慨啸傲,慕明徐渭之为人。尝画兰,题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自况如此。尝自写其像,作《登山陟岭图》,题诗其上,有‘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之句。”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颇诋諆之,渭愤甚,作《四声猿》以泄其不平。又尝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尝登慈恩寺塔,赋诗曰:‘登山陟岭不知疲,俯仰之间已陈迹。’”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尝与同志宴集,出则登山陟岭,入则谈议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