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6:58
成语“心甘情愿”的字面意思是“心里甘愿,情感上愿意”。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一种心甘情愿地接受、做某事的态度,通常带有积极、自愿的情感色彩。它强调内心的认同和自愿,而不是被迫或勉强。
“心甘情愿”这个成语的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虽然具体的出处尚无明确的文本记录,但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述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出于自愿而做某些事情的状况。这个成语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愿和内心认同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心甘情愿”可以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心甘情愿”体现了自愿奉献和内心认同的美德,常用于描述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亲密关系中的相互付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志愿服务、慈善活动及个人成长中,强调了自我选择的重要性。
“心甘情愿”常带有温暖、积极的情感联想,反映出人们在付出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心态不仅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感,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心甘情愿的奉献。当我参与志愿活动时,尽管工作繁重,但我心甘情愿地投入,因为我对帮助他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月光皎洁,少年在山顶俯瞰着远方的村庄,心甘情愿地为理想而奋斗,他知道,虽路途艰辛,心中有梦,便无怨无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illingly”或“gladly”,但往往缺乏“心甘情愿”那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自愿的暗示。其他文化中也有表达自愿和奉献精神的短语,但它们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深度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心甘情愿”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此事儿甘心情愿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曰:‘吾闻忠臣不事二君,烈士不更其志。’乃自刎而死。”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忠臣不避死,烈士不辞难。’乃自刎而死。”
《汉书·王莽传》:“莽曰:‘吾闻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乃自刎而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闻之,曰:‘寡人虽不德,何至于是!’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