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5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4:43
“春意阑珊”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春天的气息已经逐渐消逝,暗示着春天的尾声和即将到来的夏季。它通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象逐渐消退,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念之情。
“春意阑珊”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无题》。诗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其中提到的“阑珊”意为微弱、稀少,结合春意,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消退,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绘春季的景色时,或者在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时。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种美好的事物即将结束,带有些许的不舍和怀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但“春意阑珊”则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受时间的流逝。这种意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生活节奏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春意阑珊”常常引发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它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促使我珍惜当下。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春季结束时,我都会感受到“春意阑珊”的情感,尤其是在校园的樱花树下,看到花瓣纷飞,我会想起与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惆怅。
在春意阑珊的时节,细雨轻摇,树影斜斜,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那一刻,我站在窗前,感受着一缕春风,心中涌起对往昔的种种回忆,像是轻轻飘落的花瓣,随风而逝。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end of spring”或“the fading spring”来表达相似的意境。然而,这些表达往往缺少中文成语所具备的文化和情感深度。例如,英文中可能不会像中文那样通过一个短语来传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通过对“春意阑珊”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更包含了对生活、时间与美好事物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对成语的理解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春意阑珊,花落人亡两不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春意阑珊,花事已了。”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春意阑珊,花落知多少。”
唐·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意阑珊,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春意阑珊,花事已过。”
柳飞绵花瓢瓣,又一番~。(元·方伯成《端正好·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