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1:1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4:42
“春寒料峭”是一个形容春季寒冷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春天的寒气仍然很强烈,令人感到寒冷与刺骨。它通常用来描写春天初期的天气特征,给人一种清冷但又充满生机的感觉。
“春寒料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写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达了春天的到来,但同时也暗示了春寒尚存,透出一种清新的气息。这种气候的变化表达了春天的温暖即将到来,但尚未完全驱散冬日的寒冷。
该成语常用于描写春天的天气,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常出现于诗歌、散文等文体中。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春天的冷意,或者比喻某种事物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同义成语强调春天的寒意,而反义成语则描述了春天温暖的美好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春寒的存在也提醒人们,生命的萌芽并非一帆风顺。这种对比在农耕文化中尤为重要,农民在春季需要及时播种,但同时要面对气候的变化。
“春寒料峭”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既有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也有对寒冷的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生活中的许多时刻:在希望与失落之间的挣扎。
在一次春游中,我曾感受到“春寒料峭”的意境。尽管阳光明媚,空气中却透着一丝寒意,让我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温暖的彻底来临。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温暖的日子。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春寒料峭”:
春寒料峭山间路,
花开时节似梦初。
寒风吹拂心未冷,
心中暖意已如初。
通过这首小诗,我希望表达在寒冷的春天里,内心的温暖依旧存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he chill of early spring”,也同样描述了春天初期的寒冷。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春天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春寒料峭”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生活中希望与挑战的写照。在日常交流中,能够灵活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金瓶梅》第十五回:“春寒料峭,西门庆夜访潘金莲。”
《水浒传》第十回:“春寒料峭,林冲独自行走。”
《西游记》第二十回:“春寒料峭,山风凛冽。”
《聊斋志异·聂小倩》:“春寒料峭,夜深人静。”
《红楼梦》第五回:“春寒料峭,花木犹未全开。”
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风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