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6:02
“俯首就擒”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低下头来就被抓住”。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被迫屈服或降服,形容在强者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主动投降。
“俯首就擒”出自《左传》,原文为“俯首就擒,何以不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愿屈服,就不会被抓住,反映出历史上对投降、屈服的态度。在古代战争中,俯首就意味着臣服。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压力、威胁或强大势力面前的屈从状态。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可以用在日常对话或演讲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俯首就擒常常与忠诚、勇气和自我牺牲相对立。这个成语反映出一些社会对抗争和屈服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过于“俯首就擒”可能被视为缺乏原则和勇气,而提倡勇敢表达意见和坚持自我。
“俯首就擒”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引发了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尤其是当想到那些在强权面前不得不屈服的人们时。这种情感也让我思考到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在某些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轻易屈服于压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在工作中遭遇了一位强势的上司,他经常对我和同事施加压力。我一度想要“俯首就擒”,但最后决定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得到了同事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坚持自我更为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俯首就擒”:
风卷残云势如虹,
勇者无畏立潮头。
岂可俯首就擒命,
我愿逆风逐梦飞。
在英语中,“to submit”或“to surrender”可以与“俯首就擒”相对照,意指屈服或投降。然而,在不同文化中,投降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投降可能被视为智慧的选择,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失败的标志。
通过对“俯首就擒”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屈服状态,更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压力时的复杂心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适当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盲目屈从。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资治通鉴·唐纪》:“李密乃俯首就擒,诸将皆曰:‘密之罪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俯首就擒,诸将皆曰:‘绍之罪也。’”
《汉书·王莽传》:“莽乃俯首就擒,诸将皆曰:‘莽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俯首就擒,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乃俯首就擒。”
他打了败仗,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