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5:56
“有的放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的”指的是目标, “放矢”则是指射箭时的目标明确。该成语引申为做事情时要明确目标和方向,指行为、言论或计划具有针对性,不随意或无的放矢。
“有的放矢”出自《左传》。在古代,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技艺,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这个成语的形成,是因为在古代,射箭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失去意义。因此,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行动或表达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该成语在现代的使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
同义成语强调了行动的目的性,而反义成语则指没有明确目标的行为。
在**文化中,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被广泛重视。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策略都强调了目标的明确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教育领域,"有的放矢"成为了确保效率和成功的重要原则。它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体现在各种目标设定和计划制定中。
“有的放矢”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通常与计划、成功和效率相关联。它让人联想到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明确的目标,这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用“有的放矢”来提醒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例如,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我会提前明确研究问题,以确保我的努力是有方向的。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有的放矢”融入到一首诗中:
箭在弦上心向明,
有的放矢志不轻。
目标清晰行无阻,
奋力向前梦成真。
在英语中,可以用“aim at”或“have a clear goa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目标设定和追求成功的理念上,东西方有着相似的认知。
通过对“有的放矢”的学*,我认识到明确目标在语言表达和行动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方向感和目的性。
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射者,有的放矢,非的则不中。’”
《汉书·艺文志》:“射者,有的放矢,非的则不中。”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射者,有的放矢,非的则不中。’”
《战国策·齐策四》:“夫射者,有的放矢,非的则不中。”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射者,有的放矢也。”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