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5:19
成语“如饥似渴”字面意思是“像饥饿一样,像口渴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望非常强烈,迫切希望得到,通常用于形容对知识、信息或某种事物的极度追求。
“如饥似渴”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如饥似渴,故逐之”。这句话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急切态度,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求知的重视和渴望。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强调了人们在面临知识缺乏时的迫切感。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求知被视为一种美德,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常常与个人的修养、德行相联系。因此,“如饥似渴”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
“如饥似渴”让我联想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动力。在我的心中,它带来了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望,激励我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这个成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促使人们不断进取。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经历过“如饥似渴”的状态。例如,当我接触到新的科技领域时,我感到无比兴奋,迫切想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我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书籍和在线课程,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的书生,他在一个雨夜里,手握着一本古书,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的内心如饥似渴,渴望从书中汲取智慧,直到黎明的到来,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暗自发誓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在英语中,有表达“thirst for knowledge”来形容对知识的渴望,虽然意思相近,但并不如“如饥似渴”那样生动形象。不同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求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但“如饥似渴”更加强调了这种渴望的紧迫性和强烈程度。
通过对“如饥似渴”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该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我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如饥似渴的状态,探索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如饥似渴,欲报国仇。”
《晋书·王导传》:“导闻之,如饥似渴,欲得一见。”
《后汉书·班超传》:“超闻之,如饥似渴,欲遂其志。”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汉王之将至,如饥似渴,欲与之一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如饥似渴,欲得秦之助。”
三国时期,曹操原打算立曹植为太子,引起长子曹丕的妒恨。曹丕即位,多次迫害曹植,三次更换他的封地。223年,曹丕要曹植、曹彰、曹彪三人到京都朝会,曹植因故不能去,就上一道奏章向曹丕请罪说:“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我~地把那二十几页的长文,一口气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