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3:01
“扬清抑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提倡清白,抑制污浊”。其基本含义是指提倡正义、清白的事物,抑制邪恶、污浊的行为或思想。常用于形容提倡良好风气,抵制不正之风。
“扬清抑浊”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可能难以追溯,但它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士人常以“扬清抑浊”作为治国理政的理念,强调要维护社会的清明和正义,排斥腐败和邪恶。
“扬清抑浊”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扬清抑浊”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道德和正义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反腐败、倡导诚信和良好风气的场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政府政策以及个人行为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理念的体现。
“扬清抑浊”让我联想到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呼唤,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社区的志愿活动,主题就是“扬清抑浊”。我们组织了清理小广告、宣传文明行为的活动,深刻体会到提升社会风气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团体合作的力量。
在一首小诗中:
清风徐来扬正气,
浊浪滔滔阻恶行。
愿以此心护清白,
共筑和谐新时代。
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出对“扬清抑浊”的理解与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romote the good and suppress the bad”。然而,中文的“扬清抑浊”更具有文化深度,强调的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清白与正义的追求。
通过对“扬清抑浊”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道德标准的体现,也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行为的指引。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
公扬清抑浊,官方有序,多士聿兴。
《清史稿·于成龙传》:“成龙历官皆著廉名,凡所至,必以清严为治,扬清激浊,扶善遏过,民怀吏畏。”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官,即立志去贪,务扬清激浊,故所至有声。”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旧唐书·王珪传》:“至若在宴筵,论征伐,皆滔滔不绝,出人意表,扬清激浊,抑强扶弱,高祖甚委仗之。”
《晋书·王导传》:“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