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6:24
“妇人之仁”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女性的仁慈,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温柔、宽容但缺乏决断力的态度。它常常隐含着“仁慈”有时可能导致软弱或缺乏果断的批评。
“妇人之仁”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妇人之仁,不足为用”。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偏见,认为女性的仁慈和情感在决策中并不可靠。这一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当时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影响深远,“妇人之仁”反映了对女性特质的低估。现代社会逐渐反思这些刻板印象,许多人认为女性的情感和仁慈同样可以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妇人之仁”在当代可能更被视为一种值得重新审视的观念。
“妇人之仁”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常见的情感抉择,尤其是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仁慈与果断之间的拉锯。在表达上,我更倾向于用它来提醒自己在处理事务时,需保持理性而非过度感性。
在职场上,我曾因展现过多的“妇人之仁”而错失一些决策机会。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情感的权衡需要与理智的判断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月明点滴窗前影,
思绪纠缠梦里情。
妇人之仁难为决,
风雨兼程向前行。
在英语中,有类似“soft-hearted”或“too kind”这样的表达,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妇人之仁”,但同样传达了过于仁慈可能导致的弱点。不同文化对女性特质的看法也各有不同,值得深入比较和探讨。
“妇人之仁”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映,也是一种对决策过程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关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并寻找更平衡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理解和应用这一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与决策的复杂性。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或曰:‘如此,则妇人之仁,不足以济大事。’”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曰:‘吾闻妇人之仁,不足以成大事。’”
《后汉书·皇后纪下》:“皇后素谨慎,未尝有过,然性狭,多妇人之仁。”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之仁,不足以谋大事。”
秦朝末年,韩信与刘邦讨论项羽的为人,韩信认为项羽非常勇猛,他大喝一声可以让百人倒下,就是不会任人唯贤。他的勇猛是匹夫之勇,论仁慈,他有妇人之仁,该行赏的时候特别吝啬,他的仁慈局限在小的方面,所以不能得天下
吴王有~,而无丈夫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