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0:15
成语“战栗失箸”字面意思是“因恐惧而颤抖,连筷子都掉了”。引申义指因为受到惊吓或震惊而导致失去控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或不安。
“战栗失箸”出自于《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原文是描述贾宝玉在听到王熙凤的威严声调时,感到恐惧,以至于手中的筷子掉落。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情境的紧张气氛。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在面临重大压力或恐惧时的反应。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人由于意外或威胁而表现出的惊慌失措。此外,在演讲中可用于强调某种威胁或危险情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战栗失箸”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权威和威胁的敏感,尤其在封建社会,权力的象征常常引发人们的恐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的心理反应,尤其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中。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人在极端情境下的脆弱与无助,尤其在面对不可抗拒的恐惧时的瞬间反应。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常常用于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戏剧张力。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因紧张而“战栗失箸”,手中的纸张都快掉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压力时的脆弱,也使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调整心态,增强自信。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战栗失箸”:
夜深人静月如钩,
耳边轻声如梦游。
突来狂风撩心弦,
战栗失箸惊魂走。
在英语中,与“战栗失箸”类似的表达是“to be shaken to the core”,意思是因恐惧或震惊而感到深深的影响。这种表达同样强调了内心的剧烈反应,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更侧重于内心的情感冲击而非外在的身体表现。
通过对“战栗失箸”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恐惧的自然反应,还揭示了社会文化中的权力关系与心理动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情境,使交流更加生动有效。
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东汉末年,刘备因为失势落魄到去投奔曹操,曹操招待他,刘备为掩饰自己的野心,装做种菜,不闻政事。曹操设宴款待刘备,席间与刘备祝酒论英雄,认为他们俩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吓得惊慌失措筷子都掉了,刚好雷声掩盖了这一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董卓饮食谈笑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