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4:56
成语“牵肠挂肚”由“牵肠”和“挂肚”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心中挂念,忧虑重重。具体来说,“牵肠”意指牵动肠胃,形容内心的牵挂和焦虑;“挂肚”则表示心中有事,无法安心。整体上,它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思念和忧虑,通常用于形容对亲人、朋友或某件事情的关心和思念。
“牵肠挂肚”的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反映了古人对感情的细腻描绘。类似的情感在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表达对离别、思念的深切感受。
“牵肠挂肚”常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牵肠挂肚”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体现了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家庭和朋友关系中,人们对彼此的关心和思念从未减少。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深刻反思,思念和牵挂的情感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在表达时,它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传达内心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因长时间未见的朋友而感到“牵肠挂肚”。我主动联系了他,双方分享了许多生活中的点滴,缓解了心中的思念之情。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融合“牵肠挂肚”这个成语:
月明点滴窗前影,
心中牵肠挂肚情。
愿君平安常伴我,
千里共此一声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have someone on your mind”,虽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但同样传达了对某人的思念和牵挂。在不同文化中,思念和关心的情感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通过对“牵肠挂肚”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思念的成语,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桥梁。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表达、传递情感。
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听了,牵肠挂肚,心中十分难过。”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西门庆听了,牵肠挂肚,日夜思念。”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僧听了,牵肠挂肚,心中十分不安。”
《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宋江听了,牵肠挂肚,一夜不曾合眼。”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如醉如痴,牵肠挂肚,不知如何是好。”
人家~的等着,你且高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