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2:10
“有国难投”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国家面临困境时,难以投身于国事或为国奉献。它传达了在国家危难时刻,个体的力量感到渺小或无能为力的情感。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可以与中国历史中的多次动荡和战争联系在一起。许多文人和士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到无能为力,常常以“有国难投”的心态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与责任感。
“有国难投”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日常对话中,表达对国家危机的担忧或个人无能为力的感慨。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此成语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责任感;在演讲中,领导者可能提及此成语来激励国人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困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古代,士人们常以“有国难投”的心态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尤其是在战乱时期。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许多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会感到无力感。这种情感反映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深刻关系,也引发了对责任与担当的思考。
“有国难投”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奉献的英雄,心中涌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壮的情感。这种情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消极退缩。
我曾在一次社会服务活动中,看到许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并没有选择“有国难投”,而是积极行动,展现了责任感和担当。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国难当前谁可投,
英雄志在一身愁。
虽有无奈心中苦,
愿为黎民竭力休。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涉及对国家危机的责任感。例如,英语中的“not my circus, not my monkeys”表达了一种对外界困境的漠视,而“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则强调了团结与共同抗击困难的重要性。
“有国难投”这一成语让我深刻反思个体在国家与社会中的角色,尤其是在危难时刻,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责任时更加深刻。
我这里叫尽屈有谁来分剖,送的我眼睁睁有国难投。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有国难投,乃南下荆州。”
《后汉书·袁绍传》:“绍有国难投,乃奔河北。”
《汉书·王莽传》:“莽有国难投,乃自立为帝。”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有国难投,乃东走彭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国难投,有家难归。”
则为我攀花折柳,致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