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8:03
“十世宥之”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宽恕他十世”。它通常用来形容对他人错误或过失的宽容态度,强调即使是十代人所犯的错误也应当被宽恕,表达了极大的仁慈和宽容。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具体是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提到的,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宽容和包容的美德。在古代社会,家庭和血缘关系被高度重视,宽恕他人的过失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十世宥之”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文学作品、演讲等,通常用来表达一种宽容的态度。可以在家庭教育、朋友之间的误解、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看到它的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十世宥之”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宽容与和谐的社会理念。在现代社会,尽管竞争激烈,但宽容依然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品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十世宥之”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情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我认为这种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冲突,提升社会和谐。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因为朋友的误解而感到不快,但随后意识到“十世宥之”的重要性,选择宽容和理解,最终我们之间的关系得以修复。
在我创作的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十世宥之心温暖,
风雨过后见彩虹。
宽容如水流长远,
情谊长存共此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orgive and forget”,强调宽恕和遗忘过去的错误。在许多文化中,宽容都是一种美德,但具体的表现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十世宥之”的学*,我认识到了宽容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必要性。
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后汉书·班彪传》:“昔成王幼小,周公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犹三叔流言,使周公东征,几及三年,乃得班师。以此详之,王者法天,不可妄动,动则变生,事由参差。”
《汉书·贾谊传》:“昔者,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左传·宣公十五年》:“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固宜世祚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镇,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