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5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6:06
“响遏行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声音能够阻挡行云”,形容声音洪亮,能够传得很远,甚至影响到天空中飞行的云彩。它通常用来形容歌声或乐声美妙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响遏行云”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原文为“响遏行云,流响遏云”。李白以豪放的个性和杰出的诗才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在这里,用“响遏行云”来形容音乐或声音,突出了声音的高亢和穿透力。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尤其是在涉及音乐、歌唱或演讲的场景。例如,在描述一位歌者的歌声时,可以说:“她的歌声如同响遏行云,让人陶醉。”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个演讲者的声音洪亮有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响遏行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于描述音乐的美好,反映了古人对音乐的高度重视与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形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歌声或乐曲,尤其在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仍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清新、激昂的情感反应,联想起那种能够穿透心灵的音乐。它传达出一种力量和美感,能够在表达时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参加过一场音乐会,演出者的声音让我想起“响遏行云”这个成语。那时,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声音的力量如何能够影响听众的情绪和氛围。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响遏行云”:
月照山川夜色寒,
歌声一曲响遏行云。
人间事迹如烟散,
唯有此音长驻心。
在英语中,类似“响遏行云”的表达可以是“music that resonates”,强调音乐的共鸣和影响力。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力量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表达。
通过对“响遏行云”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中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交流中能够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它提醒我们,声音和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
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