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6:06
成语“哑哑学语”字面意思是指像哑巴一样的孩子在学说话,形容刚开始学说话的人,尤其是小孩子,发音含糊不清或不标准。其基本含义引申为形容刚入门或初学某种技能的人,表达出一种稚嫩、笨拙的状态。
“哑哑学语”的确切来源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其表现的情景在*文化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儿童语言学的过程中。类似的描写常见于古代诗文中,对儿童天真无邪的描绘使得该成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使用。
“哑哑学语”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哑哑学语”在*文化中体现了对幼儿学过程的包容和理解。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发展,儿童语言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个成语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了学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需要耐心。
“哑哑学语”让我联想到儿童时期的无忧无虑,以及学过程中的懵懂和可爱。它传达出一种温暖和包容的情感,让人回忆起自己学说话时的青涩时光。
在我生活中,曾经看过小侄子刚学说话的样子,他总是“哑哑学语”,发音不清,却充满了童趣。这让我感受到语言学*的乐趣,也提醒我在教授他时要有耐心。
在一首儿童诗中:
小小声儿呀哑哑学,
柔柔语音似春风。
每个字都带笑意,
童年时光乐无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aby talk”,意指婴儿或小孩的语言,强调的是一种初学者的状态。在不同文化中,初学说话的场景都被视为可爱和珍贵的瞬间。
通过对“哑哑学语”的学,我意识到语言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个成语,不仅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也能传达出对学*者的关爱和理解。
已生一子周岁,刚是哑哑学语。
《明史·文苑传四·杨慎》:“慎幼警敏,母授以《孝经》、《论语》,哑哑学语,已能诵。”
《宋史·文苑传六·苏轼》:“轼幼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人以为哑哑学语。”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幼讷于言,人或以为哑哑学语。”
《汉书·王莽传下》:“莽子婴,哑哑学语,莽以为神。”
《礼记·乐记》:“婴儿之始生也,哑哑而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