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55:05
成语“上吐下泻”字面意思是指从上面呕吐,从下面泻肚,形容一种严重的腹泻和呕吐的状态。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因生病(如食物中毒或肠胃炎)而导致的极度不适,尤其是伴随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上吐下泻”的具体来源不详,但可以推测与**古代医学有关,很多古代医学文献中都有关于呕吐和腹泻的记载。这种成语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身体不适的生动描绘,可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日常对话中,“上吐下泻”常用于描述某人因食物不洁或疾病而产生的身体不适,例如:“他昨天晚上吃了路边摊,结果今早上吐下泻,真是惨。”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增加对疾病痛苦的描写,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演讲中也可用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极度不适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身体健康被视为重要的生活基础,因此“上吐下泻”这一成语常常带有警示的意味,提醒人们重视饮食安全和卫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快餐文化和外卖的普及,因食物引起的身体不适现象愈发常见,使得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上升。
“上吐下泻”这个成语往往带给人不适和痛苦的联想,容易让人感到恶心和不快。在思维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注意健康和饮食安全,避免因小失大。
在生活中,我曾因吃了不洁的食物而经历过上吐下泻的痛苦。那次经历让我更加注意饮食卫生,也让我在朋友中分享时,提到这个成语,提醒大家要谨慎选择餐厅。
在一个小故事中: 小明本来计划和朋友们一起去野外露营,结果在露营前一天,他的肚子突然不舒服,上吐下泻,整整一夜没能入睡。第二天,尽管他还是想参加,但身体却让他失去了勇气,只能在家中看着朋友圈的照片,心中暗自懊悔。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vomiting and diarrhea”,通常用来描述相同的症状,但没有一种特定的成语来概括这种状态。在不同文化中,身体不适的表达往往会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和情感色彩。
通过对“上吐下泻”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生理状态,更是对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警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丰富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和状态,是语言的宝贵财富。
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九引《独异志》:“华佗善医。尝有郡守病甚,佗过之,郡守令佗诊候,佗曰:‘使君病有异于常,宜顺其意以绝其原。’乃留书骂之而去。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不及,因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故谚曰:‘上吐下泻,非医莫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王病,上吐下泻,仓公诊之,曰:‘此寒热之变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有疾,上吐下泻,医不能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的病,只要吃两口鸦片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