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8:26
“始作俑者”字面意思为“最早制作俑的人”。俑是一种古代用以陪葬的陶制人像,代表着死者在阴间的陪伴。这个成语引申为指的是那些最早提出或做某件事情的人,通常带有贬义,暗示其行为可能引发不良后果或影响。
“始作俑者”出自《礼记·檀弓下》。文中提到,俑是为了陪葬而制作的,最早的制作俑的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盲目的风俗。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对这些开创性行为的批判,尤其是在负面影响显现之后。
在文学作品中,“始作俑者”常用来形容那些带来不良后果的先行者。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指责某个行为的发起者,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或道德争议时。
在*文化中,始作俑者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社会风俗或惯演变的背景下。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兴问题的始作俑者(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我们在追随潮流或模仿行为时,要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它也引发了对责任与后果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团队项目的失败,事后大家都指责项目的始作俑者——一位过于乐观的同事,他的决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个经历让我认识到,作为团队的一员,责任与后果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昔日始作俑者,今朝惹祸端。
后果如影随形,悔恨随风散。
通过这样的表达,强调了始作俑者的行为对后续结果的深远影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ioneer”或“trendsetter”,但这些词汇一般不带有负面含义。与“始作俑者”相比,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反映出文化对开创性行为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始作俑者”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中责任与后果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需要考虑后果,以避免成为不良趋势的“始作俑者”。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元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后汉书·杨震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汉书·刑法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史记·孔子世家》:“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左传·宣公十五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战国时期,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等着饿死,这等于率兽食人,这怎么能做好父母官呢?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像人形的俑来殉葬都不可以,怎么能让活生生的人饿死呢?”
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罪可胜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