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2:37
成语“尽欢而散”字面意思是“完全高兴地散去”,指的是聚会或活动结束时,大家都很开心,愉快地离开。这一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次愉快的聚会或者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心情愉悦地解散。
“尽欢而散”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表达的情景在**传统文化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各种宴会、聚会和庆祝活动中。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聚会的期待,也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愉悦。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聚会、宴饮的描写,可能会用到“尽欢而散”这样的表达,来描绘气氛的欢快。
日常对话:在朋友聚会后,常常会说“今天真不错,大家尽欢而散”来总结聚会的愉快氛围。
演讲: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庆典或聚会后的总结发言中,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活动的成功与愉快。
同义成语: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宾至如归
反义成语:不欢而散、闹得不欢而散
“尽欢而散”在**的传统文化中,聚会不仅是社交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之间的聚会,都承载着情感交流与人际关系的维系。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依然重视聚会的意义,追求“尽欢而散”的愉快体验。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温暖、愉悦和团聚的情感。聚会之后的“尽欢而散”,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是一种对未来再聚的期待。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珍惜与他人的交流。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与旧同学的聚会,大家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结束时,大家都感到很开心,互相约定下次再聚。在这个场合中,我深刻体会到“尽欢而散”的意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支持。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尽欢而散”:
月明点滴如银霜,
欢声笑语满堂芳。
酒尽欢散不思归,
再约明朝共此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art on good terms”或者“leave on a high note”,都带有分开时愉快的情感。不同文化中对聚会结束的描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通过对“尽欢而散”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聚会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样的成语来丰富我的表达,让交流更具温度和色彩。
别征酒器,尽欢而散。
《宋史·文苑传六·李昉》:“昉性周慎,宽厚有容,时论推其有宰相器。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治家尤严,子弟白事,必正色训饬之。然性颇宽厚,在位无赫赫称,及薨,时人惜之。家宴,尽欢而散。”
《资治通鉴·唐纪》:“宴罢,尽欢而散。”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宾主尽欢,夜半而散。”
《红楼梦》第十八回:“众人都笑道:‘这才是尽欢而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左右皆泣,尽欢而散。”
他还吃了封顶大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