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5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9:55
“箕山之操”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箕山之操守”。其中,“箕山”指的是箕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山;而“操”在这里指的是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整体含义是指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操守,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箕山之操”源自于《左传》,其中有提到箕山的故事。箕山被视为一种高洁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在道德上的坚守和高尚的理想。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面对挑战和诱惑时,能够坚持正道、不屈不挠的精神。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箕山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坚持的信念。“箕山之操”反映了儒家思想对道德操守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诱惑不断,但这一成语仍然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扰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箕山之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服的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令人感动。这种情感反应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道德和信念的价值。
在我个人的学*和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困境,在选择是否参与不正当竞争时,我想到了“箕山之操”,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价值。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箕山之操”:
高峰耸立箕山巅,
操守如松不屈然。
风雨兼程心自定,
坚定信念向前延。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integrity”来表达相似的意思,意指道德的完整性和诚实。在不同文化中,对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不一,但都强调了在面对挑战时的坚持。
通过对“箕山之操”的学*,我体会到高尚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原则的价值。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增强了我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自信心。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提醒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信念与操守。
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日夕吟讽其中。”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父勉之,乃应举,遂登进士第。”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故事,官高者率葬之。绩遗命薄葬,无奠牲牢之费,惟酒脯而已。”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光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