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1:52
成语“扫地无余”字面意思是“把地扫得一干二净,没有留下任何杂物”。基本含义指的是彻底清理、清除一切,通常用来描述做事细致入微,不留任何遗漏。
“扫地无余”出自《汉书·王莽传》。文中提到王莽在治理国家时,努力清理腐败现象,表达了他追求干净整洁的决心。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环境整洁与治理清晰的看重,象征着一种追求完美和彻底的精神。
“扫地无余”可以用于多个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整洁与清理的概念与儒家思想相契合。强调“扫地无余”的精神,反映了对环境美与内心修养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作与生活中,强调高效与细致的工作态度,仍然与“扫地无余”有着密切的关联。
“扫地无余”给人一种干净、清新的感觉,联想到整洁的环境与有序的生活。它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完美,保持严谨态度,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我个人的学*与工作中,我时常会应用“扫地无余”的原则,比如在进行项目总结时,我会尽量全面、细致地回顾每一个环节,确保没有遗漏。
在一个故事中,主角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决定进行一次身心的“扫地无余”。他清理掉所有的杂物,整理心绪,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力量。
在英语中,“leave no stone unturned”可以作为与“扫地无余”相对应的表达,意为“毫不放松地寻找每一个可能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一种彻底的态度和追求。
通过对“扫地无余”的全面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追求细致与准确的原则将有助于提升我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水平。
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明史·太祖本纪》:“太祖即位,励精图治,劝农桑,省徭役,宽刑罚,崇节俭,抑奢侈,天下大治,扫地无余。”
《宋史·太祖本纪》:“太祖即位,励精图治,劝农桑,省徭役,宽刑罚,崇节俭,抑奢侈,天下大治,扫地无余。”
《晋书·王导传》:“导为政,务在清静,劝课农桑,省徭役,宽刑罚,崇节俭,抑奢侈,天下大治,扫地无余。”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乃发使者,赍璧帛,聘贤良,求忠直,广纳谏,明察政,务宽刑,省徭役,劝农桑,兴学校,修礼乐,崇节俭,抑奢侈,天下大治,扫地无余。”
《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扫地无余,天下晏然。”
后之学者,见秦有焚书之令,则曰《诗》《书》至秦一炬而~,此与耳食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