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0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9:17
“五经扫地”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将《诗经》、《书经》、《礼经》、《易经》和《春秋》五部经典扫到地上,形象地表达了对经典文献的不屑一顾或轻视。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对经典文化和传统知识的忽视或贬低,常常用来形容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五经扫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背景。《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代表了古代的道德、哲学和政治思想。这个成语反映了在某些历史时期(如战乱或文化变革)对传统经典的冲击与批判。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它常用来形容那些对传统文化轻视或否定的态度。
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教育、传统的讨论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传统经典被视为智慧的源泉,代表着道德和伦理的标准。“五经扫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全球化背景下。虽然该成语带有贬义,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也引发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平衡的思考。
“五经扫地”常常让我联想到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反思。它让我意识到,虽然现代社会在不断进步,但传统文化承载的智慧和价值不应被轻视。这种情感激发了我对学*经典的兴趣,也促使我在生活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在我个人的学过程中,我曾遭遇过对古典文学的抵触,觉得它们与现代生活无关。但随着学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其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是值得借鉴的。现在,我在与朋友的讨论中,常常提到要避免“五经扫地”的态度,鼓励大家多了解经典。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这座城市的喧嚣中,年轻人们似乎都忘记了曾经的经典。书本上的文字如同被五经扫地,他们的心灵被现代的快节奏所淹没,唯有偶尔的静谧,才能让他们听到古老智慧的回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或表达方式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用来形容在抛弃旧事物时失去重要的东西。这些表达都反映了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五经扫地”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文化态度的警示,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忘记历史的根基。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促进了我对经典的尊重与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清史稿·文苑传一·钱谦益》:“谦益为文,务为博奥,五经扫地,自谦益始。”
《明史·文苑传二·李梦阳》:“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妻,以为出于妇人女子之手,不足道也。东阳闻之,笑而不怒。梦阳遂益肆,五经扫地,东阳之罪也。”
《宋史·文苑传六·刘恕》:“恕临终,戒其子羲仲曰:‘吾生平欲修《资治通鉴》,今已矣,汝其成吾志。’羲仲亦以文学知名,仕至集贤校理,五经扫地,恕之罪也。”
《新唐书·文艺传上·张昌龄》:“昔祢衡、潘岳皆恃才傲物,以至非命,设非五经扫地,岂容若斯之甚也。”
《旧唐书·文苑传上·张昌龄》:“昔祢衡、潘岳皆恃才傲物,以至非命,设非五经扫地,岂容若斯之甚也。”
唐朝时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饮,国子监察酒祝钦明说自己会跳八风舞,皇帝即刻让他表演助兴。祝钦明身体肥胖,跳舞丑态百出,时而头点地,时而做鬼脸,皇帝大笑。侍郎卢藏用评论说:祝公五经扫地,亵渎文明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祝钦明自亵斯文;一木撑天,晋王敦未可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