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6:27
“伊于何底”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你在何处”,其中“伊”指代“你”,“于”表示“在”,而“何底”则是“何处”的意思。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表达对某人去向或所在地的探询,通常带有一种无可奈何或感到困惑的语气。
“伊于何底”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文为“伊于胡底?”。它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失去的牵挂与无奈。这样的背景使得成语蕴含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中,通常用来表达对心上人或亲友去向的思念之情。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作对某人去向的询问,带有一种关切或忧虑的语气。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失去联系的人的思念是普遍的情感体验。“伊于何底”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共鸣,至今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愈发明显。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失去与寻找的主题,常常在生活中我们会对某些人的去向感到困惑与无奈。它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思念与关怀,让人不禁反思自身的人际关系。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失去了联系的朋友,我常常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心中不禁感慨:“伊于何底?”这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努力保持联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照孤影随风舞,
伊于何底思情绪?
那时欢声绕耳畔,
如今只剩空余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re are you now?”或“Where have you been?”,这些表达也传达了对某人去向的关切,但缺乏成语中那种浓厚的情感色彩。
通过对“伊于何底”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灵活性与深度。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沟通中更能传达出内心的关切与思念。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日常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伊于何底,吾不知也。”意为不知何处是尽头。
《后汉书·袁绍传》:“伊于何底,吾不知也。”意为不知何处是尽头。
《汉书·王莽传》:“伊于何底,吾不知也。”意为不知何处是尽头。
《史记·项羽本纪》:“伊于何底,吾不知也。”意为不知何处是尽头。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伊于何底,吾不知也。”意为不知何处是尽头。
彼也力绵,我也命薄,茫茫孽海,不知伊于何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