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4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52:00
成语“三绝韦编”字面意思是指“韦编”形容精致的书籍,三绝则表示三种绝佳的事物。整体上,三绝韦编用来形容对书籍的极度珍视,通常指的是经过反复阅读和研究的经典著作,强调了学*的刻苦和对知识的追求。
“三绝韦编”源于古代对经典书籍的尊重,特别是《春秋》一书的传说。传说春秋的作者孔子把书卷用韦皮编成,经过多次阅读,书卷的韦编磨损,显示出他对该书的珍视和研究的勤奋。这一典故突显了对经典知识的重视与尊重。
该成语适用于教育、学*、文学讨论等场合。可以在学术论文中引用,强调对经典文献的重视;在日常对话中,表示对某本书籍的热爱与深入研究;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激励听众追求知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书籍被视为知识的载体,读书学被高度重视。三绝韦编不仅体现了对书籍的珍视,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教育和学的极大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勤奋学,重视知识。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经典的热爱。在学过程中,反复阅读一本书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成长的追求。它激励我在学中保持专注和热情。
我在大学时期,曾经对一本哲学书籍进行了多次阅读和思考。正如“三绝韦编”,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复杂的人生哲学,使我在思想上受益匪浅。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个成语:
墨香氤氲书卷间,
三绝韦编意自闲。
每翻一页心似水,
知识如海任我攀。
在英语里,可以用“to be well-rea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深入阅读和学*的重要性。然而,英语中并没有像“三绝韦编”那样具体的成语体现对书籍的尊重和珍视。
通过对“三绝韦编”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提醒我们珍视书籍和知识,更鼓励我们在学中付出努力与坚持。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使我在交流中能够更好地传达对知识的热爱。
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宋史·文苑传·李公麟》:“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人。博学好古,自其少时已知名。尤工画,多作山水、人物、花鸟,皆极其妙。其画马,尤得神骏之状。三绝韦编,时人谓之。”
《新唐书·李邕传》:“邕字太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麓’。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忘义,书麓教之,乃自注之,果括详允。邕亦善书,遂以文名天下。三绝韦编,时人谓之。”
《旧唐书·李邕传》:“邕早有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其为文也,三绝韦编,时人谓之。”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时议者云:‘僧虔隶书,王羲之之亚也。’故三绝韦编,时人谓之。”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书遂乃三绝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