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1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6:26
“卷席而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将席子卷起,直接埋葬。其基本含义是指死者简朴葬礼,强调不讲究形式和奢华,体现出一种对生死的淡泊态度。
该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古代的丧葬*俗有关。在古代,葬礼通常是非常讲究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节省开支或因为对死者的态度不同,人们会以简朴的方式进行葬礼。“卷席而葬”便成为了这种简朴葬礼的象征。
“卷席而葬”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葬礼常常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仪式,讲究的是对死者的尊重与怀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人开始反思葬礼的形式与意义,“卷席而葬”逐渐成为一种简朴生活的象征,反映出对物质主义的抵制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卷席而葬”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沉重而又平静的,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我生活中,曾有一位亲戚因病去世,家人决定以“卷席而葬”的方式进行葬礼,尽量简朴,从而让我们在哀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逝者的尊重。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世事如烟随风逝,卷席而葬不留痕。 一生苦短何所望,唯愿心平似水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imple burial”,强调葬礼的简朴,然而在许多文化中,葬礼往往是家族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可能与“卷席而葬”的简朴理念有所不同。
“卷席而葬”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反映了对生活、死亡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们的情感表达,对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既死,诸子争立,国人皆曰:‘张居正之子,皆不肖,不可立也。’乃卷席而葬之。”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诸子争立,国人皆曰:‘岳飞之子,皆不肖,不可立也。’乃卷席而葬之。”
《晋书·王敦传》:“敦既死,诸子争立,国人皆曰:‘王敦之子,皆不肖,不可立也。’乃卷席而葬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死,诸子争立,国人皆曰:‘袁绍之子,皆不肖,不可立也。’乃卷席而葬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既死,诸子争立,国人皆曰:‘平原君之子,皆不肖,不可立也。’乃卷席而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