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6:09
“浇风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浇灭风气,化风俗”,用以形容一种倾向于削弱或者消退社会风气和俗的状态。基本含义指的是对社会风气的批评,认为有些人或事物使得社会风气变得弱、不堪。
该成语的具体历史来源并不明晰,但在古代文献中常涉及风俗、社会风气的讨论。与“浇风*俗”相关的主题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中,尤其是在对奢靡、腐化风气的抨击中。可以推测,该成语源于对社会道德和风俗的关注与反思。
“浇风*俗”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风俗和道德观念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浇风俗”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缺失的担忧。现代社会中,尤其在面对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时,该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浇风*俗”让我联想到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代社会风气的失落感。它引发了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让人反省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不良风气。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讨论如何提升团队文化的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要抵制一些消极的工作风气,避免浇风*俗的现象。这样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良好文化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岁月如歌浇风*,
人心浮躁俗难留。
愿携清风逐尘埃,
共筑明德报春秋。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浇风*俗”的概念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moral decay”来形容道德的衰退。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通过对“浇风俗”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的呼唤。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清史稿·食货志一》:“浇风薄俗,民多流亡。”
《明史·循吏传序》:“浇风薄俗,渐以成习。”
《宋史·食货志上》:“浇风薄俗,日以长恶。”
《晋书·潘岳传》:“浇风薄俗,化于兹矣。”
《汉书·地理志下》:“浇风薄俗,民多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