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18:10
“家长理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家长对家庭琐事的管理和处理。它通常用来形容家庭内部的琐事、琐碎的道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指的是家庭内部的争吵或小摩擦。
“家长理短”最早出现在清代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一些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和戏剧中。成语中的“家长”指的是家庭的主事人,通常是父亲或母亲,而“理短”则指的是处理家务琐事的道理与原则。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家庭和家长权威的重视。
在日常对话中,“家长理短”常用于形容家庭成员间的争论或小争执。例如,在家庭聚会时,亲戚可能会因为一些琐事而争论,从而可以用“家长理短”来概括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写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同义成语:鸡毛蒜皮、琐琐碎碎
反义成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长的权威和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家长理短”反映了家庭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传统家庭中,家长的决策和意见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使得这一成语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再适用。
“家长理短”让我联想到家庭生活中的小争吵和不快,这些琐事在当时可能感觉很重要,但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来看,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关注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因小失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家务的分配与家人产生过一些小争执,此时我想起了“家长理短”。我意识到这些争吵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最终我们通过沟通解决了问题。这个成语让我更加关注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包容。
在一个温暖的家庭聚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故事。突然,孩子们开始争论谁的玩具更好,家长们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结果一场“家长理短”的争论悄然展开。尽管话题从玩具延伸到教育、生活琐事,但在笑声中,大家意识到,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争论的内容,而是彼此间的理解与支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weeping things under the rug”,意指将小事掩盖或忽视。虽然它们的使用场景不完全相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琐事处理的不同态度。
通过对“家长理短”的全面学,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更让我明白了沟通与理解在家庭生活中的关键作用。这个成语提醒我,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妥善处理,以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便是褚大娘子,也和她两年有余不曾长篇大论的谈过个家长理短。
《喻世明言》卷三十八:“他只是家长理短,说些闲话。”
《警世通言》卷十五:“他每日只是家长理短,说些闲话。”
《醒世恒言》卷二十:“他只是家长理短,说些闲话。”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他每日只是家长理短,说长道短。”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那婆子只顾家长理短的,那里还顾得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