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0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3:18
“咬文嚼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住文字,嚼细字句”。它形容在语言文字上过于较真,特别是对字句的挑剔和过分细致的解读。引申义是指在理解或表达上过于苛求,导致对整体意思的偏离。
“咬文嚼字”最早见于清代作家俞樾的《春秋左传注》中的一段话,意在批评一些人对文字的过度解读和强调。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文字的重视和对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揭示了过于追求字面意义可能导致的误解和偏差。
“咬文嚼字”常用于批评那些对语言过于挑剔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评论家的态度;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朋友间的玩笑;在演讲时,可以用来提醒听众注意整体意思而非细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文字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传统上对语言的严谨和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咬文嚼字”既反映了对语言的重视,也警示了过于苛求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在现代社会,尽管信息传播迅速,但对语言的准确性依然重要,“咬文嚼字”仍然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学术讨论和法律文本解读中。
“咬文嚼字”让我联想到学术讨论中的争论和朋友间的幽默对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严谨的同时,不能忽视表达的流畅和情感的传达。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遇到过一些需要严谨解读的法律文本。为了准确理解合同条款,我曾认真“咬文嚼字”,但也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挑剔可能导致对整体意图的误解。
在一首关于书籍的诗中,我可以写道:
书卷多情似故人,
咬文嚼字解千寻。
字里行间藏智慧,
莫让细节困心神。
在英语中,“nitpicking”可以与“咬文嚼字”进行比较。两者都强调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但“nitpicking”更常用于日常对话中,语气相对轻松。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表达,但具体的用法和语气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在表达时的微妙性和多样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准确性时,要平衡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对我来说,这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
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这个人最爱咬文嚼字,你同他讲话,他总要挑你的字眼。”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他是个咬文嚼字的秀才,说话总爱挑字眼。”
《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此人咬文嚼字,必是书生。”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他是个咬文嚼字的人,不肯轻易放过一个字。”
《红楼梦》第五回:“黛玉笑道:‘你这人,真是咬文嚼字的,一句话也不肯放松。’”
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