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5:19
成语“[不易一字]”的字面意思是“不轻易改变一个字”。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对事物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尤其是在文字、言语或表达上,强调了准确性和重要性。
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文人对文字严谨性的重视。文人往往认为,字句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随意更改可能会导致理解的偏差。这种观念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提及,反映了古人对语言的敬畏和对表达准确性的追求。
“不易一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在**文化中,文字被视为承载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不易一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中尤为受到推崇。现代社会虽然信息传播迅速,但对表达的准确性同样重要,尤其在法律、学术等领域,这一成语的价值依然存在。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它提醒我在沟通中要注意措辞,避免因小失大,产生误解。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多次遇到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例如,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深刻体会到不易一字的重要性,每一个字的选择都可能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术价值。
在一首描写古代文人的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这个成语:
字字珠玑不易易,
文中真意须斟酌。
一字之差云泥隔,
慎言细语心自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用“not a word out of place”来形容说话或写作的严谨。然而,中文的“不易一字”更加强调对字句的珍视和对语言的敬畏,体现了一种文化底蕴。
通过对成语“不易一字”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准确性对沟通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文人严谨态度的反映,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辞的选择与表达的清晰度。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宋史·文苑传一》:“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不易一字,不改一辞。”
《文心雕龙·宗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不易一字,不改一辞。”
《汉书·艺文志》:“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不易一字,不改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易一字,不改一辞。”
《左传·宣公十五年》:“诗云:‘不易一字,不改一辞。’”
他~地抄袭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