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9:33
成语“矫情饰行”的字面意思是“故意做作,装出一种情态或行为”。基本含义指的是一种虚情假意的表现,常用来形容那些做作、伪善的人或行为,表明其内心真实情感与外在表现不一致。
“矫情饰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它的形成可能源于对“矫情”和“饰行”两个词的组合。“矫情”本意是指过于做作、故意装腔作势;“饰行”则指修饰行为,强调表面的华丽而掩盖真实的动机或情感。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中虚伪行为的批评,反映了对真实情感和行为的重视。
“矫情饰行”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在网络上展现出的形象往往经过精心修饰,真实的自我被掩盖。“矫情饰行”因此成为了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呼唤人们回归真实、真诚的自我。
“矫情饰行”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伪善行为,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被表面的礼仪和说辞所掩盖。这种现象让我感到失落,因为我更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些朋友在社交场合中显得非常做作,表面上热情洋溢,实际上却并不关心他人。我常常用“矫情饰行”来形容这种情景,提醒自己要保持真诚。
在一首诗中:
在繁华背后,谁在矫情饰行,
心中孤寂,难掩真实的影。
愿真诚相待,抛却华丽的装扮,
让温暖的心,点亮彼此的灵。
在英语中,“hypocritical”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虚伪行为。虽然两者在语境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伪善态度的批判。
通过对“矫情饰行”的学习,我认识到真实与表面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坚持真诚,避免做作。这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之。衍谓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为之小损。衍初不以贿赂为事,及为司徒,京师谚曰:‘欲为论都赋,须得王夷甫。’衍既好玄言,常以禄利为污,自陈:‘少无宦情,岂以垂老之年,更忝吏职!’朝廷以其名高,雅相宾礼。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及石勒、王弥寇京师,以衍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钺以距之。衍使前将军曹武、左卫将军王景等击贼,败绩,衍乃以罪失职。于是天子以衍为太尉,领太子太傅,封武陵侯,辞侯不受。衍虽居元宰,而权假人手,未尝以事自婴,从容博畅,寄迹而已。常自言:‘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时人多恨之。衍疾郭氏之奢僭,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经日不散。每出入,人以为仙。性自矜,好矫情饰行,以要名誉。”
《后汉书·王允传》:“允矫情饰貌,献媚取容,朝臣皆侧目而视之。”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逾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非其意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者,齐之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诸子百家之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书奏,天子召见,拜为郎中。数年,迁为中大夫。又数年,迁为御史大夫。主父偃为御史大夫,数上疏言事,天子以为然,乃拜为中大夫。主父偃为人矫情饰行,以要名誉,故士亦以此多之。”
每~,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