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52:02
成语“玉关人老”字面意思为“在玉关(指边境)的人变老”。其基本含义通常指在边关守卫的士兵历经岁月,变得年老,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奉献的精神。
“玉关”是指古代边防的要塞。成语来源于古代诗歌或文学作品,体现了边疆守卫者的辛苦与奉献。它常被用来描述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工作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边疆、战场上坚守岗位的士兵。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士兵和边防守卫者被视为忠诚与牺牲的象征。成语“玉关人老”不仅反映了士兵的艰辛,也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奉献精神仍然受到尊重和推崇。
“玉关人老”让人联想到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它引发的情感反应包括敬仰、怀念和感慨,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状的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看到许多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老师和医生,他们日复一日地奉献,正如“玉关人老”所描绘的那样,他们的付出常常让我感到敬佩,并激励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要保持这样的精神。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玉关人老”:
玉关外,风沙漫天,
岁月如歌,已无年轻。
守疆者,心似磐石,
历经风霜,情依旧深。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于“玉关人老”的表达可以是“在战场上磨砺而成的勇士”或“为国捐躯的英雄”。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但在文化背景和具体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玉关人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坚守、奉献精神的赞美。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珍惜自己的工作与责任,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增添了深厚的情感和意义。
[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
《清史稿·左宗棠传》:“宗棠老矣,犹能饭,思为国家效力。”反映了左宗棠虽老,仍想为国家尽力的情怀。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在边,老而益壮,屡破敌。”描述了戚继光在边关虽老,但勇猛不减当年。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愿提兵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时飞已老,犹思报国。”体现了岳飞虽老,仍怀报国之志。
《全唐诗·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了边关将士的艰辛与坚守。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意指班超长期在边疆玉门关外,年老时思念故土。
西汉时期,大将军班超奉命驻守西域边关,抵御匈奴等入侵,守边关31年,匈奴闻之胆颤心寒,不敢冒然出兵。班超年迈,思念中原的家人,于是上书汉和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汉和帝于是下诏召他回乡养老
公守边,内则能固吾圉,外则使裔夷归心,羊陆见称,徒以此耳。但~,不容不丞召归,伏惟与时御宜,促装以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