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6:37
成语“登高一呼”字面意思是“在高处叫喊”。其基本含义指的是站在高处发声,能够引起广泛的响应或注意。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发出号召或呼唤时,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很强。
“登高一呼”出自《管子·权修》,原文为“登高而招,故众皆来。”这句话强调了在高处呼喊的重要性,表明高处的呼喊能引发众人的响应。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权威和影响力的理解,强调了位置和声音的结合。
“登高一呼”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号召四方、声势浩大
反义成语:无人问津、冷冷清清
“登高一呼”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领导者、智者的形象相联系,体现了对权威和号召力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这个成语的适用性更加凸显,因为一条信息可以迅速传播,产生广泛的影响。
“登高一呼”给人的感觉是激昂、充满力量的。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激励他人的领导者,或者是那些通过声音传播理念的人。它反映了语言的力量和影响力,鼓舞人心的同时也能引发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个社区活动,组织者在活动开始前通过广播发出号召,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登高一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汇聚人心。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登高一呼声势壮,
众人随之共奋发。
心齐力聚成潮涌,
共筑梦想到天涯。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示了这个成语在激励和团结方面的灵活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all to action”,强调发出号召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和语境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声音的力量和号召的作用。
通过对“登高一呼”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对领导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注重声音的传播和影响,激励我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发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登高而呼,曰:‘吾有雄兵百万,欲与天下英雄共分天下!’”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登高而呼,士皆响应。”
《汉书·王莽传下》:“莽乃登高而呼,曰:‘天命在吾,非在彼!’”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登高而呼,曰:‘天下苦秦久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一省之内,惟彼独尊,自然是~,众山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