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1:51
成语“余子碌碌”由“余子”和“碌碌”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多余的儿子”,以及“碌碌”意指忙忙碌碌,形容人毫无建树或成就。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出息的后辈,通常指的是一些人虽忙于工作,但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就。
成语“余子碌碌”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原文中提到“既替余子之碌碌”,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后辈)只忙于表面而缺乏实质贡献的失望和批评。该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成就的状态。
“余子碌碌”可以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和后代的成就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余子碌碌”反映了对后辈未能继承和发扬家庭荣耀的失望。现代社会中,尽管年轻人面临更多选择和压力,但该成语依然具有警示意义,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目标。
“余子碌碌”带给我们一种失落感和反思。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努力却始终无法突破困境的人,提醒我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价值实现。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忙碌不已,却没有看到成效。这让我意识到,光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方向和目标。这个成语时常提醒我,应该更有目的性地管理时间和精力。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余子碌碌”:
春风拂柳倚窗前,
余子碌碌梦难圆。
百忙之中寻自我,
莫让时光空流转。
这段诗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人在忙碌中迷失自我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余子碌碌”的表达可以是“busy fool”,形容那些忙碌却没有成果的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对努力与成效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余子碌碌”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努力和成就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的提醒,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能有效地增添情感和深度。
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晋书·王导传》:“余子碌碌,不足数也。”
《后汉书·班超传》:“余子碌碌,非有志者也。”
《汉书·王莽传下》:“余子碌碌,莫能当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余子碌碌,非所及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余子碌碌,不足与谋。”
仆尝谓六朝无诗,陶公有诗趣,谢公有诗料,~,无足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