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33:40
“口干舌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嘴巴干,舌头燥,形容口渴得厉害。引申义通常用来形容由于长时间说话、争论或是焦虑而导致的口渴状态,或者形容说话的内容乏味,令人无聊。
“口干舌燥”的成语来源较为广泛,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中:“今子之言,轻而易举,口干舌燥。”这句话表达了由于长时间的言辞而导致的口渴状态,反映了古人对言辞的重视以及与身体状态的关联。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口干舌燥”来形容角色在激烈辩论或长时间讲话后的疲惫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由于口渴而感到不适的情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口渴与说话的联系较为常见,许多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类似的描写。现代社会中,随着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口干舌燥”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形容信息过载或长时间的沟通疲劳。
“口干舌燥”常常让我联想到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尤其是在学术或工作场合。它不仅指身体的疲惫,也隐含了心理的压力和无聊。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适度的交流与休息是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体验到了“口干舌燥”。由于讨论时间过长,大家都显得精疲力尽。此时,我意识到,适时的休息和补水不仅有助于身体恢复,也能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炎热的夏天,阳光炙烤大地,街道上行人稀少。小明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口干舌燥,想起了那句古老的成语:“口干舌燥,饮水思源。”他微微一笑,决定去附近的小店买一杯冰凉的 lemonade,回味起那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dry mouth”,通常用于形容紧张或焦虑时的身体反应。虽然两者都涉及口渴的状态,但“口干舌燥”更强调因言语或交流导致的生理反应,而“dry mouth”则可指多种情境。
通过对“口干舌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表达与身体状态之间的联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语言的适度和节奏,避免让自己和听众都陷入“口干舌燥”的境地。
《金瓶梅》第三十八回:“西门庆口干舌燥,忙叫小厮取水来。”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唐僧口干舌燥,忙叫悟空取水来。”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口干舌燥,乃取水饮之。”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口干舌燥,只得将水来解渴。”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口干舌燥,忙道:‘好妹妹,你别生气,我再不敢了。’”
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