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10:47
“官样文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官府的样板文书。基本含义则是指那些形式上规范、繁琐但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意义的文书,通常用于批评一些不切实际的官方文件或规范。
“官样文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官僚体制。在古代,官府的文书往往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和词汇,虽然看似严谨,但许多文书往往只是走过场,缺乏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成语反映了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官样文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官样文书反映了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效率和实用性的重视,使得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广泛,常用于批评那些表面化的做法。
“官样文书”往往带来对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的反感,联想到许多官僚机构中的无效运作。它促使我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质内容。
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曾遇到一份项目申请文件,虽然格式规范,内容却缺乏实质性的信息,导致申请未能获得批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官样文书”的意义,以及在工作中注重内容的重要性。
“在这官样文书的背后,隐藏的是无数未被关注的心声,犹如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浮出水面,而其余的则沉寂在深不见底的海洋之中。”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现象常常被称为“bureaucratic red tape”,指的是繁琐的官僚程序。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都反映出对形式主义的批评。
通过对“官样文书”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现象的镜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实质而非形式,是提高效率和有效沟通的关键。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表达时要追求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但也只是官样文书,掩人耳目罢了。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务速者不与焉。官样文书,皆印其期,以示程限。”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务速者不与焉。官样文书,皆印其期,以示程限。”
《清史稿·选举志四》:“又令各部院,凡有奏事,必用官样文书,以防弊窦。”
《明史·选举志三》:“又令天下诸司,凡有章奏,必用官样文书,以防伪冒。”
《宋史·选举志一》:“时言事者谓:‘法弊则奸,请谨官样文书,以防吏胥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