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3:02
“刿心怵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割心让人惊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情极其惨烈或震撼,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也可以用来形容痛苦或悲惨的经历。
“刿心怵目”源自《左传》,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中描述了一个人为了拯救自己的父亲而割掉自己的心脏,表现出他对父亲的极深情感与痛苦。这个成语反映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在不同的语境中,“刿心怵目”可以用来描述悲剧、痛苦的经历,或是令人震惊的事情。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写战争的惨烈;在日常对话中,可以形容某个令人心痛的新闻;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人道主义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刿心怵目”在**文化中强调的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同情,常常与人道主义、悲剧和牺牲等主题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但这种深刻的情感依然能够引起共鸣,尤其是在面对社会悲剧或人道危机时。
“刿心怵目”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人类在绝境中展现出的脆弱与坚韧。在面对重大悲剧时,这种情感的冲击往往会引发深思,让人反思生命的脆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一场突发的自然灾害,看到人们失去家园、亲人,心中感到极为痛苦。那一刻,刿心怵目的感觉油然而生,提醒我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公益。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在那场无情的战争中,士兵们的眼神如同刿心怵目,仿佛每一次的炮火都在割裂他们的灵魂,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痕。”
在英语中,类似于“刿心怵目”的表达可能是“heart-wrenching”或“soul-crushing”,这些词汇同样用来描述让人感到极为痛苦和震撼的经历。虽然各个文化对痛苦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的共通性使得这种表达在任何语言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对“刿心怵目”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让我在表达时更加注意用词,努力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与体验。
狄平子以所著《平等阁笔记》见寄,记述两年来都中近事,字字令人刿心怵目。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见绍,怒目而视,曰:‘汝何为者?’绍曰:‘吾为袁绍,何为者?’操曰:‘汝刿心怵目,吾必破汝!’”
《后汉书·袁绍传》:“绍见曹操,怒目而视,曰:‘汝何为者?’曹操曰:‘吾为曹操,何为者?’绍曰:‘汝刿心怵目,吾必灭汝!’”
《汉书·王莽传》:“莽见汉王,怒目而视,曰:‘汝何为者?’汉王曰:‘吾为汉王,何为者?’莽曰:‘汝刿心怵目,吾必诛汝!’”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见郑伯,怒目而视,曰:‘汝何为者?’郑伯曰:‘吾为郑伯,何为者?’晋侯曰:‘汝刿心怵目,吾必伐汝!’”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汉王,怒目而视,曰:‘汝何为者?’汉王曰:‘吾为汉王,何为者?’项王曰:‘汝刿心怵目,吾必杀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