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4:57
“寡不胜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少者不能胜过多者”。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数或力量较少的一方无法战胜人数或力量较多的一方,强调了在力量对比明显的情况下,劣势一方的无奈。
该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而事之;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所能者,众人之所能者也。”意指少数人对抗多数人时,往往难以取胜。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力和集体力量的重视。
“寡不胜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集体意识强烈。成语“寡不胜众”反映了社会对集体力量的重视。现代社会中,尽管个体主义日益增强,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团队合作、社会等,仍然能看到该成语的适用性。
该成语引发的情感通常是无奈和悲壮,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弱者与强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力量的不平等的思考。
在我参与的一次校园活动中,我们的小组人数较少,面对其他多个强大小组时,我深切感受到“寡不胜众”的情形。尽管我们努力创新,但在资源和人力上总是处于劣势,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一首关于战争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刀枪相向声震天,
寡不胜众心如铁。
孤勇难敌千军势,
勇者虽少亦不屈。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斗情景,表达了少数勇者在强敌面前的坚持与斗志。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few cannot defeat the man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数量的力量。但在西方文化中,常常有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成语,如“David and Goliath”,描述少数的勇者如何战胜强大的对手,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
通过对“寡不胜众”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数量的描述,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心理上的深刻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关注力量的对比、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
若人君不加裁决,使人臣各行其意,则朝夕斗讼,弱不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