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5:44
“吹毛索瘢”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嘴吹动毛发,寻找伤痕。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事物过于挑剔、苛求,甚至是无理取闹,极力寻找缺点。
“吹毛索瘢”源自古代文献,具体见于《汉书·王莽传》。成语中的“吹毛”指的是轻轻地吹动毛发,而“索瘢”则是寻找伤疤。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事物的极端关注,以至于可以从微小的细节中寻找到不足之处。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过于挑剔的人,适用于文学作品、评论、日常对话和演讲中。例如,在讨论某个作品时,如果有人过于关注作品中的小瑕疵,可以说:“你真是吹毛索瘢,作品本身的价值更重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吹毛索瘢”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品德,反映了对事物的极端追求。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适度避免。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团队中工作时,过分挑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应注重整体而非局部,保持宽容的心态。
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有人总是对我们的工作细节进行挑剔,导致团队士气受到影响。我尝试用“吹毛索瘢”这个成语来提醒他,让他意识到这样过于挑剔的态度并不利于团队的合作。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吹毛索瘢”:
月明点滴窗前影,
清风徐来细语轻。
却见窗外花瓣落,
吹毛索瘢何必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表达了对生活细节的轻松态度,反映出不必过于挑剔的哲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itpicking”,意指过于挑剔或关注琐事。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对细节的过度关注的负面含义。
通过对“吹毛索瘢”的学*,我认识到在交流和表达中,适度挑剔和宽容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在评价他人时应保持平衡,避免过于挑剔的态度。
田(田文镱)以为讪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明史·海瑞传》:“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及卒,瑞无长物,僚属醵金以殓。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宋史·岳飞传》:“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后汉书·杜林传》:“吹毛索瘢,诋呵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