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49:09
“同归于尽”字面意思是“共同归入死亡”,引申为形容两者或多者共同遭受灭亡或毁灭。它通常用来形容仇恨或争斗达到极端,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严重的后果,甚至是死亡。它在语境中常常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反映出冲突双方无法和解的绝望状态。
“同归于尽”源自于古代典籍,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提到:“如彼之言,是则同归于尽矣。”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和冲突中,双方都可能因对立而导致的双重毁灭。
“同归于尽”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与义、仇与恨常常被描绘得极为强烈。“同归于尽”反映了古代战争和忠诚的复杂性,如今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不再是主要冲突形式,但这种极端的思维模式在某些激烈的竞争中仍然存在。
“同归于尽”常常带给人们一种悲剧性和无奈感。它让人联想到争斗对双方的伤害,反映出人们在冲突中失去理智的状态。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思考冲突的后果,强调和解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曾遇到过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产生的严重争执,双方都不愿意妥协。最终,他们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同归于尽”,于是选择了沟通与和解,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斗。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两岸猿声啼不住,
谁为情深同归尽。
千古恨,终难解,
唯愿和谐共此生。
这首诗表达了在深重的情感与仇恨中,追求和谐与理解的愿望。
在英语中,“mutual destruction”或“draw”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不带有那么强烈的悲剧色彩。不同文化中对冲突的看法各异,强调和解或妥协的表达更加常见。
通过对“同归于尽”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冲突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尽量避免极端的对立,寻求和平与理解的重要性。
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操与绍同归于尽。”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曹操同归于尽。”
《汉书·王莽传下》:“莽乃与公卿以下至吏民同归于尽。”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王相与俱东,同归于尽。”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齐师败绩,晋师同归于尽。”
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