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40:08
成语“舌敝唇枯”的字面意思是“舌头干枯,嘴唇也干裂”,形容由于长时间说话而导致口干舌燥,通常用于形容人因长时间讲述或劝说而感到疲惫或无奈。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说话过多,口渴且疲惫。
“舌敝唇枯”出自《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舌敝而唇枯,非无饥寒之苦,乃嗟怨之音也。”庄子通过这个成语表达了因为长时间的诉说而感到的疲惫和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表达思想时所经历的种种艰辛。
“舌敝唇枯”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述人物因长时间的言语而感到疲惫的场景。此外,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些问题或情况的反复强调,或在演讲中形容自己因长时间发言而感到的身体疲惫。
在**传统文化中,言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成语“舌敝唇枯”反映了人们在沟通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在现代社会,虽然交流方式多样化,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需要进行长时间演讲或沟通的场合。
“舌敝唇枯”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在辩论、演讲或劝说中投入大量精力的人。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表达诉求的艰难。
在我大学期间,有一次为了准备一次重要的演讲,我几乎每天都在练*,结果在演讲的时候确实感到舌敝唇枯,虽然最终获得了好评,但也体会到那份疲惫与不易。
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位老人,每当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村子的未来时,他总是热情洋溢地发表意见,结果常常舌敝唇枯,却依然坚持不懈,因为他相信,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英语中,“talk until one is blue in the face”可以与“舌敝唇枯”相对应,意为“说到脸色发青”,形容某人不断地说话但是没有效果。两个表达都强调了言语的无力与疲惫。
通过对“舌敝唇枯”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在沟通中需要的毅力与耐心。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沟通挑战时,更加珍视每一次发言的机会。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