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52:21
“名下无虚”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名义下没有空虚”,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名下的事物或资产真实可信,没有虚假。这一成语强调了事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常用于表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或身份的正当性。
“名下无虚”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可能是后来的语言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成语。它的构成可以看作是对“名”和“虚”两个概念的结合,强调名义与实际之间的一致性。在古代,许多文人对于名誉和诚信极为重视,因此这一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真实和诚信的追求。
“名下无虚”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反义成语:名存实亡、空中楼阁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和名声被高度重视,成语“名下无虚”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变化,但对真实和诚信的追求依旧重要,尤其是在商业和人际交往中。
“名下无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信任和安全感。它让人联想到一个诚实且值得信赖的人,能够让他人安心。在表达上,它能有效地传达出对透明度和真实性的重视。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集资活动,大家都对项目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在介绍时强调,我们的计划书和资金来源都很清晰,名下无虚,希望能让大家放心参与。
在一首诗中:
名下无虚心自明,
诚实守信展风情。
青山绿水皆相伴,
人与自然共生灵。
这首诗表达了诚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在英语中,“to be above board”可以与“名下无虚”相比较,意为“光明正大”,强调行为的透明和诚信。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真实和诚信的共通重视。
通过学习“名下无虚”,我更加理解了诚实与真实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更是构建信任关系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意使用这一成语,来强化我的观点和表达。
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如不经意,睥睨而起,耳属而口拄,一坐尽倾。故名下无虚士。”
《新唐书·薛收传》:“收字伯褒。隋大业末,为尧城令。窦建德陷黎阳,胁取之,署中书舍人。建德败,太宗召为秦王府主簿。……收与温彦博善,帝曰:‘伯褒儒者,经术深浅,可与言乎?’彦博曰:‘名下无虚士。’”
《旧唐书·卢承庆传》:“时人称其简正,称曰:‘承庆美风仪,善自任遇,名位略以酬德。’故时人语曰:‘名下无虚士。’”
《北史·邢邵传》:“邵率情简素……每于大将军高澄坐,论叙古今浮谤之事,邵理识该通,辞无违舛,高澄甚重之。时人云:‘名下定无虚士。’”
《陈书·姚察传》:“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今得幸遇,真是~。